作者
河南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
文献引用格式
[1]河南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盆底超声临床实用规范化检查专家共识(2022版),2023,31(2):97-99,107.DOI:10.3969/j.issn.1005-5185.2023.02.00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1-3],盆底超声是其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已普遍应用于临床[4-7],但存在操作不统一、不规范,报告内容多种多样、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河南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在参考国内外成熟检查、报告体系标准及相关指南、共识[8-13]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经验,共同商讨制订本共识,旨在规范盆底超声检查操作流程、统一报告和存图内容,提高盆底超声检查和诊断水平。
1 盆底超声相关术语和概念
盆底超声的相关术语包括,①有效的盆底肌收缩动作:盆底肌收缩时盆腔器官向头腹侧移动、肛提肌裂孔面积缩小,且收缩动作持续时间≥3 s[13-14];②有效的Valsalva动作:Valsalva动作时盆腔器官向背尾侧移动、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且Valsalva动作持续时间≥6 s[13,15];③膀胱颈:膀胱颈位于膀胱出口,其实质为尿道内口,因此以尿道内口移动度反映膀胱颈移动度[16];④参考线:正中矢状切面经耻骨联合后下缘的水平线[8];⑤尿道倾斜角:近段尿道与人体纵轴线形成的夹角[11-13];⑥膀胱后角:近段尿道与膀胱后壁之间的夹角[11-13];⑦膀胱颈移动度:与静息状态比较,Valsalva动作后膀胱颈下移的距离[11-13];⑧尿道旋转角:与静息状态比较,Valsalva动作后近段尿道旋转的角度[11-13];⑨最小肛提肌裂孔平面:三维/实时三维条件下,经腹侧耻骨联合后下缘与背侧肛直角前缘之间的平面[11-13]。
2 盆底超声检查医师的要求
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接受过盆底超声系统化培训,熟练掌握盆底解剖、正常盆底及盆底相关疾病的声像图特征、超声诊断方法,了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常用临床检查及治疗方法,具备独立完成盆底超声检查操作及诊断的能力。
3 盆底超声检查仪器
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置凸阵容积探头,探头频率4~8 MHz,具有提高图像分辨力的斑点噪声抑制和组织谐波功能。如存在会阴体肥厚、肛门内陷或其他凸阵探头无法获得清晰的肛提肌、肛门括约肌图像时,可使用腔内探头观察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凸阵容积探头需设置有“盆底”检查条件,建议参数设置[8],①盆底模式:深度7~9 cm,二维扫描角度90°,容积角度85°或以上,2个聚焦区;②肛管模式:深度5~6 cm,二维扫描角度60°,容积角度70°,1个聚焦区(尽可能贴近探头表面)。详细参数设置需结合所用超声仪器进行微调,以清晰显示盆底各结构为准。
4 盆底超声检查的适应证
主要包括:①产后女性的盆底功能评估;②可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及病情程度评估;③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手术疗效评价和植入材料的观察;④盆底康复疗效评价;⑤盆底炎症或肿瘤性病变的诊断。
5 盆底超声检查的禁忌证
盆底超声检查为无创、非侵入性检查,受检者无明显不适,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存在不能配合完成检查的精神症状及较大量阴道出血。
6 盆底超声检查前准备
6.1 受检者的准备
①排空大小便,若膀胱或直肠不能排空,可推迟检查时间,必要时可给予导尿或肠道准备(泻药或灌肠);②体位:受检者取屈膝仰卧位,如屈膝仰卧位不能获得有效的Valsalva动作,变换体位或可达到有效Valsalva动作,如采取分腿抱膝位、半卧位或站立位等。分腿抱膝位可导致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与屈膝仰卧位不一致[17],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此差异。
6.2 探头
探头外罩专用探头套,探头内外均需涂抹足够的耦合剂,探头套表面需使用消毒型或无菌耦合剂。
7 盆底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要点
7.1 二维扫描
7.1.1 正中矢状切面
(1)获取方法:将受检者大阴唇分开,探头指示点朝上,探头纵向放置于受检者会阴处,可获得正中矢状切面,探头应紧贴会阴和耻骨联合以确保探头的稳定性;该切面应清晰显示耻骨联合、尿道、膀胱颈及部分膀胱、阴道、直肠、肛管等结构。(2)观察内容:①静息状态:尿道、膀胱、阴道、直肠、肛管及其周围有无异常回声,膀胱壁有无增厚;测量膀胱逼尿肌厚度,膀胱残余尿量,膀胱颈及膀胱、子宫、直肠最低点与参考线间的垂直距离,尿道倾斜角及膀胱后角等。②最大Valsalva状态:嘱受检者做有效Valsalva动作,观察盆腔各器官的位置移动情况,在最大Valsalva状态时测量膀胱颈、膀胱、子宫、直肠最低点与参考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测量尿道倾斜角、膀胱后角,计算尿道旋转角和膀胱颈移动度等。(3)注意事项:①静息状态时探头表面距离耻骨联合应不超过1 cm,距离过大会影响图像质量,并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②受检者做Valsalva动作时探头应随膨出物移动而移动,不可用探头挤压膨出物,以免漏误诊。
7.1.2 旁矢状切面
(1)获取方法:自正中矢状切面分别向左、右两侧侧动探头,可获得旁矢状切面,该切面可显示左、右两侧肛提肌。(2)观察内容:有效盆底肌收缩状态下观察肛提肌的完整性和运动情况。
7.1.3 肛管横切面 (1)获取方法:探头置于会阴部,自正中矢状切面逆时针旋转90°至冠状面,然后稍向后下方倾斜探头可获得该切面,可清晰显示肛管横断面。(2)观察内容:有效缩肛状态下,上下移动探头观察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完整性。
7.2 三维/实时三维扫描
7.2.1 肛提肌裂孔平面
(1)获取方法:①静息状态:选择预设的盆底模式,以正中矢状切面为初始平面启动三维/实时三维,采用双幅重建方式进行显示(左侧图像为二维正中矢状面图像,右侧图像为盆底轴平面容积图像,取样框厚度0.5~2.0 cm,观察方向自下向上),调整取样框位置使其在肛提肌裂孔水平,容积图像可显示耻骨联合、耻骨支、肛提肌、尿道、阴道、直肠或肛管等结构。②最大Valsalva状态:实时三维显示肛提肌裂孔平面,嘱受检者做有效Valsalva动作后冻结,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该图像,图像处理方法同静息状态容积图像。(2)观察内容:②静息状态:各结构所在位置及其周围有无异常回声。②最大Valsalva状态:动态观察前、中、后3个腔室的器官移动情况,评估各腔室有无器官脱垂和(或)膨出,并在最大Valsalva状态时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
7.2.2 肛提肌断层解剖平面
(1)获取方法:实时三维显示肛提肌裂孔容积图像,嘱受检者做有效盆底肌收缩动作后冻结,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该图像。图像处理方法:调整取样框使其在肛提肌裂孔水平,采用断层成像模式(设置层间距2.5 mm、层数为9层),标准图像为中间3幅图显示耻骨联合及耻骨下支的形态分别呈现为“开放”“闭合”“闭合后”状态。(2)观察内容:两侧肛提肌的完整性。
7.2.3 肛门括约肌断层解剖平面 (1)获取方法:选择预设的肛管模式,以肛管的横切面为初始平面启动实时三维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方式(A平面显示肛管横断面、B平面显示肛管矢状面、C平面显示肛管冠状面,肛门括约肌在B平面中应显示为水平走行的带状低回声,C平面中应呈垂直走行),嘱受检者做有效盆底肌收缩动作后冻结,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该图像;图像处理方法:采用断层成像模式(层间距根据受检者肛管长度确定,层数为9层),容积图像以背侧肛门括约肌为标准:第一幅图像显示肛门内括约肌尾端下方,最后一幅图像显示肛门外括约肌头端上方。(2)观察内容: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完整性。
7.3 扫描顺序
扫描顺序无硬性要求,建议先进行盆底肌收缩动作扫描,再让受检者做Valsalva动作扫描,以免Valsalva动作后出现明显器官脱垂而影响缩肛状态时的盆底肌检查。
8 盆底超声检查图像存储
8.1 二维图像
8.1.1 静态图像
静息状态正中矢状切面(显示测值)、最大Valsalva状态正中矢状切面(显示测值)。
8.1.2 动态图像
正中矢状切面有效Valsalva过程、旁矢状面右侧肛提肌收缩过程、旁矢状面左侧肛提肌收缩过程、肛管横切面肛门括约肌扫查过程。
8.2 三维图像
应从相应实时三维图像中最佳状态时选取。肛提肌收缩状态(断层成像模式)、肛门括约肌收缩状态(断层成像模式)、肛提肌裂孔面积测量。
8.3 实时三维图像
Valsalva过程、肛提肌收缩过程、肛门括约肌收缩过程。
9 盆底超声检查报告内容
包括:①受检者缩肛及Valsalva动作配合情况;②尿道周围有无异常占位性病变;③膀胱残余尿量及逼尿肌厚度;④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盆腔器官的位置,最大Valsalva状态下盆腔器官最低点距参考线的距离,评估有无器官脱垂和(或)膨出,如有直肠前壁膨出,应测量膨出高度;⑤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后角,并计算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⑥双侧肛提肌及肛门内、外括约肌的连续性;⑦如有植入性材料,描述其位置、形态及周围有无异常包块及液性暗区。
共识编写组成员
执笔人
王睿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朱兆领 河南省人民医院
甘宜鑫 河南省人民医院
审阅组
张新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王慧芳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耿 京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王旭东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河南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成员顾问
张连仲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主任委员
袁建军 河南省人民医院
副主任委员
张瑞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栗河舟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委员
崔可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 刚 河南省人民医院
王睿丽 河南省人民医院
朱好辉 河南省人民医院
田新桥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李 潜 河南省肿瘤医院
李玉珍 河南省胸科医院
卢学峰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 青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吴 俊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周龙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 凯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秘书
李 闯 河南省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 Haylen BT, de Ridder D, Freeman RM, et al. An 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ical Association (IUGA)/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 (ICS) joint report on the terminology for 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 Int Urogynecol J, 2010, 21(1): 5-26. DOI: 10.1007/s00192-009-0976-9.
[2]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 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0, 55(5): 300-306. DOI: 10.3760/cma.j.cn112141-20200106-00016.
[3] Nygaard I, Barber MD, Burgio KL, et al. Prevalence of symptomatic pelvic floor disorders in US women[J]. JAMA, 2008, 300(11): 1311-1316. DOI: 10.1001/jama.300.11.1311.
[4] Pham TX, Quiroz LH. Ultrasonographic imaging of the pelvic floor[J]. 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 2021, 48(3): 617-637. DOI: 10.1016/j.ogc.2021.05.014.
[5] 朱兆领, 王睿丽, 黄蓉, 等. 智能盆底超声对二次自然分娩女性盆底结构的观察[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 29(7): 738-741. DOI: 10.3969/j.issn.1005-5185.2021.07.020.
[6] Dietz HP. Translabial ultrasound in the assessment of pelvic floor and anorectal function in women with defecatory disorders[J]. Tech Coloproctol, 2014, 18(5): 481-494. DOI: 10.1007/s10151-013-1117-5.
[7] Dietz HP. Ultras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J].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20, 32(6): 431-440. DOI: 10.1097/GCO.0000000000000659.
[8] AIUM/IUGA practice parameter for the performance of urogynecologic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CR, the AUGS, the AUA, and the SRU[J]. Int Urogynecol J, 2019, 30(9): 1389-1400. DOI: 10.1007/s00192-019-03954-5.
[9] Tunn R, Albrich S, Beilecke K, et al. Interdisciplinary S2k guideline: sonography in urogynecology: short version - AWMF registry number: 015/055[J].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 2014, 74(12): 1093-1098. DOI: 10.1055/s-0034-1383044.
[10] Salem S, Cargill Y, Fong K. Joint CAR/SOGC statement on performing ultrasound examinations of the female pelvis[J]. J D'obstetrique Gynecol Du Can, 2016, 38(1): 84-93. DOI: 10.1016/j.jogc.2015.10.001.
[11] Santoro GA, Wieczorek AP, Bartram CI. Plevic floor disorders[M]. Milan: Springer Verlag, 2010.
[12] Dietz HP. 盆底超声学图谱[M]. 王慧芳,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13] 张新玲, 黄泽萍, 毛永江, 等. 实用盆底超声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14] Netter FH. Netter's atlas of human anatomy[M]. 6th ed. Singapore: Elsevier Pte Ltd, 2015.[15] Walters MD, Karram MM. Urogynecology and reconstructive pelvic surgery[M]. 3rd ed. Singapore: Elsevier Pte Ltd, 2008.
[16] Standring S. Gray's anatomy[M]. 41st ed. Singapore: Elsevier Pte Ltd, 2016.
[17] 黄秀峰, 郑剑, 王青娟, 等. 膀胱截石位和分腿抱膝位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的比较[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20, 29(7): 618-622. DOI: 10.3760/cma.j.cn 131148-20200131-00061.